天工开物,生生不息——西北工业大学余隋怀教授为重庆八中沙坪坝校区高2026级学子作专题讲座
2025年03月25日 发布人:沙坪坝校区高2026级党支部 撰稿人:李婧琪、吴秀海 摄影:李婧琪、吴秀海

3月22日,工业设计领域著名学者、西北工业大学余隋怀教授走进重庆八中沙坪坝校区,以《天工开物-探寻中华造物之美》为主题,为八中师生带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。余隋怀教授以中华造物史为脉络,串联起文物、艺术与哲学,揭示了古代智慧对现代创新的深刻启示。本次讲座由重庆八中教务处副主任、重庆八中沙坪坝校区高2026级年级副组长谢凯老师主持。

讲座伊始,悠扬古乐萦绕全场,将师生带入历史长河中。余教授以“感性素质”为切入点,强调艺术体验是创新思维的源泉。余隋怀教授认为“悦己”与“悦人”存在深层的关联,那便是真正的设计需兼顾功能与精神共鸣。因此,他呼吁同学们从诗歌、音乐、博物馆中汲取养分,培养审美感知力。

随后,余教授以时间为轴,精选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文物,剖析造物背后的技术、艺术与哲学智慧。新石器时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和蛋壳陶,体现了远古先民造物的技艺与原则。先秦的甲骨文中,折射出结构设计的美学魅力。秦剑的流线型结构与标准化制造工艺,展现“以战止战”的军事智慧。汉代博山炉以袅袅青烟隐喻仙境,体现“留白”美学与天人合一的思想。长安城的规划融合实用与礼制,彰显帝国气象。唐代壁画中服饰的演变,映射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。宋代瓷器以极简线条与釉色之美,诠释“道法自然”的哲学。最后,余隋怀教授以《赤壁赋》名句“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”为引,揭示了中华造物“师法自然”的核心精神。

余隋怀教授在讲解的过程中,诗词典故信手拈来,并以大量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同学们的思考。讲座现场,师生互动频频,器物之美与智慧之光交相辉映。此次讲座不仅让师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,更点燃了文化自信的火种。从秦剑的锋芒到宋瓷的温润,从技术的精进到美学的升华,中华造物智慧跨越时空,为现代创新提供无尽滋养。天工开物,匠心传世。以器载道,文明永续。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回望历史,以创新之志拥抱未来!


上一篇:释放压力,欢乐共享——树人中学举行初三学生抢零食大战
快 捷 访 问
Baidu
map